2014年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发布时间:2014-04-14 浏览次数:1394
摘要: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难局面,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宏观经济呈现出平稳增长态势,全年经济增长7.7%,其他主要调控目标处于预期目标之内。展望2014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极大地提振企业和社会的信心,我国宏观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平稳增长态势,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物价总水平处于温和态势。
关键词:宏观经济,经济增速,物价总水平
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难局面,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宏观经济呈现出平稳增长态势,全年经济增长7.7%,其他主要调控目标处于预期目标之内。展望2014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极大地提振企业和社会的信心,我国宏观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平稳增长态势,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物价总水平处于温和态势。
一、2013年经济运行基本特征
为适应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的新常态,以及国内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新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思路、政策措施出现了一定调整,不再追求过高的增长速度,而是更加重视结构调整和增长质量,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按照这样的发展理念,2013年我国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国民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1.宏观经济稳中有进。2013年,按照“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思路,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措施。一是保持宏观调控的定力,从我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科学确定经济运行合理区间,保证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只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就要尽量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发挥市场的作用。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消和下放了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同时,扩大了“营改增”试点范围,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等领域改革。三是着力调整优化结构,积极培育信息消费,增加节能环保、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中西部铁路等方面的投资,促进养老、健康、文化、教育等服务业发展。四是坚持底线思维,设定期望目标的最低要求,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水平,保证无就业家庭至少一人能就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危机的底线。这些稳中有为的配套政策措施,稳定了市场预期,增强了市场信心,保持了经济平稳运行。GDP在2013年上半年有所回落的情况下,下半年稳中有升,一至四季度分别增长7.7%、7.5%、7.8%和7.7%,各季度增速基本平稳,全年增长7.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9.7%,工业企业效益出现恢复性增长,前11个月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3.2%,实现了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期调控目标。
2.三大需求保持基本稳定。投资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19.6%,较上年同期放缓1个百分点。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成为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增幅同比加快9.6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好于预期,增幅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在产能过剩的重压下,增幅同比放缓3.5个百分点。消费增速略有回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3.1%,增幅同比放缓1.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住房、汽车等消费龙头市场呈现购销两旺局面;信息消费、网络购物新兴消费业态与消费模式快速增长;餐饮、粮油烟酒、服装鞋帽和石油制品的回落幅度居前。外贸出口平稳增长,我国外贸出口同比增长7.9%,增幅持平。进口增长7.3%,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贸易顺差2597亿美元,同比增长12%。机电产品出口基本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有所加快,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加工贸易。
3.价格总体平稳,不同领域价格出现分化。2013年以来,由于国际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强、宏观经济总需求仍显不足,产能过剩压力较大,我国价格整体相对温和,但不同领域价格出现背离,居民消费价格小幅上涨,工业品价格连续下跌,房地产价格涨幅较大。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6%,涨幅与上年同期持平;生产者价格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情况下,延续负增长态势,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9%,跌幅比上年扩大0.2个百分点;房地产价格涨幅较高,按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计算的全国商品房价涨幅达到7.7%。一线城市房价涨幅接近20%左右。
4.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我国在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方面呈现新变化。一是产业结构有所优化。第一产业稳步发展,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服务业延续较快增长态势,第三产业占比提高到46.1%,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迅猛,成为结构调整的亮点与重点。二是民间投资比重提高。我国民间投资比重达到63.5%,较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在投资体制改革的推进下,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准入放开,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三是东部地区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东部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产业向中西部加快转移,信息、医药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得到释放。四是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国家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机制建设,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降低3.7%。
5.人民生活继续改善。一是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全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将达到1300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二是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养老保险顶层设计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民生更具保障,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三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工作取得新进展,工作待遇与环境改善;中心城市家庭服务体系建设和家庭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得到加强。四是菜篮子、幼儿园、住房等各领域的惠民工程部分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实际问题,使民众尤其是中低收入者得到了实惠。
二、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同时,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仍存在许多矛盾和挑战,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稳中有忧,稳中有险。
在世界经济仍延续缓慢复苏态势和我国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的过程中,我国经济进入从10%左右增长速度向8%左右增长速度的转换期,出现了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企业实际融资、用工、土地、环保、物流等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投资经营压力加大。二是国内制造业产能过剩呈现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新兴产业尚待形成。三是财政收入减慢,财政收支矛盾日渐显现,政府性债务增长较快,影子银行业务扩张较快,财政金融潜在风险增加。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7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9万亿元,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6.7万亿元,合计30.3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负债约17.8万亿元。四是房地产市场分化,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泡沫风险继续累积,部分三、四线城市出现了过剩局面,房价出现连续下跌。
世界经济存在不确定性。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情况有望好于2013年,全球经济预计增长3.6%,比2013年提高0.7个百分点,增长格局逐步由新兴经济体主导转变为发达经济体主导,国际环境整体对我国经济运行有利。但发达国家新的增长动力尚不明朗,新兴经济体特别是资源型国家增长迟缓,在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资本外流和本币贬值三者叠加下,全球经济政策主要是货币政策、世界贸易投资格局变化方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
三、2014年基本经济走势
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分析和2014年我国经济政策导向,2014年我国经济增速有望保持基本稳定。
从经济增长速度看,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会加大经济下行的压力,而释放改革红利、基础设施投资和库存回补因素将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会略低于2013年,制造业产能过剩会降低企业投资意愿,开工面积连续两年增速较慢和部分地区销量迟滞会影响房地产投资,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范围和领域扩大有利于服务业投资。在允许平台公司发行部分债券对“高利短期债务”进行置换,加大债务重组力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延长还款期限,确保不出现“半拉子”工程的前提下,鼓励资金投向节能环保、保障性住房、城镇化建设、重大基础设施、扩大收购兼并化解产能过剩等领域,使基础设施建设保持稳定。预计2014年投资增长19%左右。消费需求基本稳定,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有所放缓,将直接影响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而信息消费、社区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会显示较大潜力,严格公务消费对抑制餐饮等消费的滞后影响基本消失,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左右。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强,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增强,欧元区经济出现改善迹象,日本经济在强力政策刺激下步入复苏轨道,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压力减小,我国对发达国家出口将有所好转。由于新兴经济体增速下滑,贸易保护主义依然严重,美国等国家的货币政策和世界贸易投资格局变化方向存在不确定性,出口难有较大改善,国内需求减弱使进口增速难以加快,进出口将增长9%左右。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7.5%左右,工业增加值实际增长9.5%,继续处于中高速增长态势。
从经济增长的走势看,国家信息中心开发的经济景气系统显示,至2013年12月,包括广义货币、财政支出、固定资产计划投资额、汽车产量、粗钢产量、产成品库存等在内我国综合先行指数已连续23个月处于平稳态势,先行指数一般领先工业等指标约6个月,表明我国经济2014年上半年仍会延续2013年下半年走势,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物价呈温和回升态势。从工业消费品价格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基本稳定,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大。我国工业产能较大,供大于求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工业品价格会基本稳定。从服务业看,人口结构变化带来低端劳动者工资上涨推动部分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价格上升。从食品看,粮食再次增产,粮价基本稳定,但肉类、蔬菜价格面临一定的上涨压力。从资源产品看,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2014年是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时机较好的时间窗口,调整资源产品价格会推高物价。此外,2013年物价上涨对2014年翘尾影响为1个百分点左右,与2013年基本持平。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3%左右,工业生产者价格将下降0.5%,房价同比小幅上涨。
从就业看,我国就业容量较大的服务业发展加快,相对较低的经济增速可以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目前每1个百分点GDP增长吸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约160万人,比2005年前后约80万人和2010年前后约100万人提高较多。预计2014年新增就业人数可超过1000万人,登记失业率在4.1%左右,总体就业压力不大,但仍存在大学生和过剩行业企业下岗等结构性失业。
四、2014年宏观调控取向
2014年,既要着力化解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缓解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猛、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等问题,又要保持经济适度增长,防止结构性失业。
1.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稳定财政赤字率、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以及结构性减税上。建议财政赤字1.35万亿元,财政支出15.16万亿元,增长8.9%。赤字率为2.16%。中央代发4000亿地方债,与上年持平。结合税制改革,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将邮电电信业和铁路运输业等行业纳入营改增试点。清理规范区域优惠政策,转向实施产业导向税收优惠。2014年,为了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避免触发潜在财政金融风险,货币政策不宜过紧;“去产能”、“去杠杆”、“去泡沫”要求货币政策不宜过松。考虑到目前货币存量过高以及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和物价之间的关系,预计2014年广义货币增长13%左右,与2013年预期目标一致。贷款利率管制的完全放开使利率市场化大为推进,我国金融调控开始从数量调控为主逐步进入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并重的阶段,应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和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稳定和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的平稳波动。
2.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充分挖掘消费潜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积极培育信息消费,养老、医疗、保健消费,环境消费等新业态;改善消费环境,推进流通环节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消费品流通成本,加大食品、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确保品质安全。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取消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发挥政府投资的重要推动作用,调整预算内投资结构,大幅压缩用于一般竞争性企业项目投资,适当减少可利用社会资金的经营性基础设施投资,停止建设楼堂馆所等投资;深入贯彻落实“新非公36条”,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确定重点投资领域,加快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支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建设,加强农业、水利投资等。充分发挥出口的支撑作用。保持传统出口优势,形成以技术和大型成套设备出口为代表新比较优势;加强与相关国家与地区的自贸区建设,全面推进上海自贸区建设;加强对“走出去”的宏观指导与服务,简化审批程序,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积极性,提高对外投资效率;加大对国际大通道内外互联互通建设的协调力度,积极推进陆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努力开拓国际经贸合作新领域;扩大国内所需设备和技术进口,增加原油、贵金属、粮食等初级产品进口。
3.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一是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落实“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二是化解产能过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化解产能过剩强调两点:完善市场机制,优胜劣汰;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等创新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形成更具竞争力、更具优势的主导产业。三是加大环境治理与保护生态工作力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落实和完善大气污染治理计划及配套政策,重视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四是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细化区域政策指导的空间格局,注重产业区域间梯次转移;加强跨省区、跨流域、跨行政区协作与共建,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点的经济圈与经济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生活水平。五是积极稳妥扎实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出台户籍、土地、资金、住房、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组织编制实施重点城市群发展规划,各地因地制宜编制和实施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
4.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重点关注农民工、社会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情况。二是重视结构性失业问题,鼓励技术教育培训,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做好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三是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努力解决好住房问题,探索适合国情、符合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住房模式,通过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做好棚户区改造,保障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重点增加住房建设用地供给,提高容积率,打破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城区与郊区之间的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状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抑制房价。
5.积极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需要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一是要加强对投融资平台公司风险的摸底排查和监测预警,落实偿债责任,杜绝出现局部性风险。二是推进“阳光”融资,实行债务重组。允许平台公司发行部分债券对“高利短期债务”进行置换,加大债务重组力度。对于高成本融资计划中明确用于项目建设的,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可申请发行企业债券,募集资金用于置换高成本融资,以低成本债务置换高成本债务,延长还款期限,降低融资成本。三是因平台公司项目建设资金出现缺口,无法完工实现预期收益的情况下,可考虑允许这些平台公司发行适度规模的新债,募集资金用于“借新还旧”和未完工的项目建设,确保不出现“半拉子”工程。四是以“有保有控、支持重点、防范风险”为原则,坚持分类管理。五是区分债务情况实行差别化管理。加强源头规范,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地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严格政府举债程序。严格政府举债的投融资范围,对有一定收益的地方基础设施项目,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可以进行投融资,对纯社会公益性项目,应以政府预算内投资为主,辅以必要的地方政府债券。六是研究中央政府救助地方政府的条件和惩罚措施,包括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约束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
6.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把经济体制改革分为四类,区分情况、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行政管理改革等,属于方向明、见效快的改革,地方和部门可以授权操作,2014年有望推进实施;财税改革、金融改革包括房产税等由于涉及面广、需要中央决策,将加快研究提出改革方案,待全面统筹和审定后,适时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等由于认识有待加强,将先行试点,探索规律;涉及到修改现有法律的改革,如生态保护、土地法修订等,将加强研究,尽快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