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典当行平均月成交量仅6笔 部分一年不开张

发布时间:2017-09-09   浏览次数:1108

有媒体报道称:“1987年12月30日,成都西御街72号门前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成都市华茂典当服务商行“正式开业,宣告了新中国第一家当铺的诞生,标志着在中国大陆沉寂几十载的典当业从此复出。随后,全国典当行业开始复兴,各地典当商行陆续出现,形成一定规模。”如今,30年过去了,这一古老行当在成都经营的如何呢?“并不乐观!”成都典当同业公会秘书长谢自力坦言。其中,就包括华茂典当。这种“不乐观”似乎成为了行业共识。近日,成都商报记者走访了城区多家典当行,它们或开设在街边、或隐身居民楼、或居于某栋写字楼,但“写字楼”也不比“街边”好多少。多家典当商家直言,当下生意“不好做”,甚至“没生意”。位于武侯区九眼桥附近的一家当铺已经许久没有开过门。“现在很少看到人来,一般都没人在。”附近的其他商家介绍。位于曹家巷附近的另一家典当铺,锁门也成为常态,店内吧台甚至已经布满灰尘。蜀汉路附近的一家铺子同样关着门,店内一片凌乱。开着店门的铺子也有不少,但得知记者的采访需求时,均纷纷拒绝,只是只言片语的说着“不好做”。刘裕的店铺位于成都西门二环路,店铺不大,但接客区,业务办理区分得很是清晰,装修的也算亮堂。然而,却难有客户入门。有些无聊的他只能不时的地刷着手机,偶尔起身活动活动身板,看看门外的人流。“早就已经几个月没有开张了!”刘裕直言,“没生意,名品、房产都没做了。”尽管经营惨淡,但刘裕却还是选择开门营业,“只能继续撑着,撑到不行就只有不做了。”

典当行是一个历史久远的行当,最初就是典当一些在当时值钱的物品,金银首饰等来换点钱,后来才发展为房产、汽车、财产权利的质押,但目前看来,还是应该回归本源,回归大众,应该把中低端客户作为目标群体,做名品典当,而不是单一的瞄着相对‘大宗’的房产等。典当行业目前就处于银行和小额贷款之间,只有几类人会来当铺,银行贷不到款又急需资金的人,因为银行征信要求高放款慢,而小额贷款公司则可能存在风险且利息高的问题。这样一来,典当行就可以作为一个补充,但真正需要大笔资金的人其实并不是主要群体,更多的还是生活中急需钱但又不多的人,那么在银行或者小额贷款公司不愿意做这笔业务时,有点金银首饰等名品就可以到当铺来实现资金周转了。当然,名品其实也面临着很多的压力。比如珠宝玉器、古玩字画的价值鉴定问题,现在市面上这类东西有不少仿品,对于鉴别人员的能力就很重要。

应该回归传统业务,把名品作为突破口,当然名品发展也不是一朝一夕的,鼓励典当行吸收大专院校的专业人才,也可以请国内的行业专家来对典当进行培训,或者把人员送出去到一些好的典当行或者鉴定机构交流学习,提升对名品的鉴定能力。而目前成都130余家典当行中,做名品的却只有几家,其实大家应该转变下思维。让典当回归本源 “名品”或是出路

分享到: